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19-01-26 14:14:26 下载试卷 标签:部编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 教案设计
(二)《清明》
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明确: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明确: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明确: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明确: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 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明确: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明确:“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