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习作5系统训练大全(4)

2009-07-06 22:05:27     下载试卷     标签:五年级 心理 阅读材料 哲理故事 诊断活动

  【技法示例】

  例1:从奶奶家回来,爸爸特意给花花(奶奶送给我的一只小狗)垒了一个窝.等垒好后,我忙活了好一阵子,先把这个豪华的小窝打扫得干干净净,再为它铺上一层软绵绵的干草,然后专门为它准备了一个水盆和食盆.我觉得这下花花该心满意足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去的时候,它竟毫不领情.我刚一松手,它就快速地钻了出来.再来,它还这样.我生气了,大声喊道:"这样还不够好吗 也能对起你啦!"谁料想,花花瞥了我一眼,竟然冲着我叫了两声.看着它那略带忧郁的眼神,我心中暗想:也许花花在想念它原来的那个家——奶奶家吧,看来我们之间的感情还需要时间来慢慢培养.

  例2:我拿起蒜槌就捣,可是蒜好像在故意捉弄我.我一捣,蒜就向碗边滑去,怎么捣也捣不着.我心想,好调皮的蒜,看你这回往哪儿跑!我对准它,一槌子下去,呀!这回不但没捣着,蒜反而蹦了出来.奶奶见了哈哈地笑起来,说:"我来教年."只见奶奶先把蒜放在案板上,拿起菜刀用力拍扁,然后放在碗里,再加点盐,接着说:"这回你捣吧."我拿起蒜槌,一下,两下,只见蒜乖乖地趴在碗底,一动不动.一会儿工夫,就被我捣得稀烂如泥了.

  例3:来到老师家,只见她正坐在古筝前,一双小手在筝弦上灵巧地拨动着,我看得眼花缭乱.妈妈说,老师弹的是《高山流水》.我觉得这曲调是那样的和谐入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清脆,时而雄浑……一个个音符似乎变成了轻纱般飘动的云朵,又变成了艳丽夺目的彩带.

  【解惑信箱】

  疑惑一:生活是个万花筒,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故事,是否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成为本次习作的写作材料

  绝对不可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虽多,但并不都符合本次习作的选材要求,像那些群体参与的大场面的活动,劳动,像那些学校见闻,社会见闻等都不在本次习作选材之列.本次习作强调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的是自己亲历后的"真情实感",文中的"我"不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感触者,反思者.

  疑惑二: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故事吸引读者,打动读者,与"我"同呼吸,共命运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吸引读者就要在选取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来写,让读者在柳暗花明中期待着新的发现.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那就要看你所写故事的真实性了,因为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好文章不是凭借空洞的修辞来完成的,而必须亲切可感,朴实言语中可见情感之真诚!"情情相生",读者读着这样的文章又怎能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呢

  【同步训练】

  的一刻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幸福","难堪","永恒","痛苦"等,能紧紧地围绕所填的词语组织材料,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一幕,生动具体地凸显出你当时的那份"幸福","难堪"或"痛苦",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力求刻画成功.

  我和 之间的故事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填自己熟悉的一个小动物,也可以填一个小物件的名称等,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你与他(她或它)之间所独有的一种关系,或亲密无间,或存在隔阂,或破镜重圆,或不打不相识等.

  发生在 的故事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诸如:家里,学校,班级,上学路上等.特定的地点,就是特点的环境.特点的地点,就有特定的人物出现."我"可以是一个当事人,也可以是一个旁观者.但无论"我"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都要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具体.

  【写作故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本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句诗.据他自己所写的《志林.记游庐山》一文所载:

  宋朝元十七年,苏东坡受命由黄州调到汝州去当官,路过江西九江时,顺道登游了庐山.

  他刚进入庐山,只见山谷奇秀,认为庐山风光是自己平生从没见过的,真是美极了.一向好作诗填词的东坡.一时竟眼前有景道不出,甚至打算不写庐山诗了.

  庐山上寺院很多,和尚们得知大诗人苏轼来游山了,便非要他写首游山诗.他推辞不过,才勉强写了一首五言小诗:"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这几行诗,对庐山美景一个字儿也没写,只是泛泛地记叙了和尚认识他这件事.

  等到东坡在庐山住了一些日子以后,觉得庐山的印象渐渐分明了,认识有所加深了,这才又提笔写了两首绝句诗.

  一首是这样写的:青山若天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另一首说:自昔忆清赏,初游杳蔼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这两首诗,虽然提出了"要识庐山面",但仍没有由庐山变幻莫测的景象,悟出什么真谛,仅仅是眼中的庐山而已.

  此后,东坡又在庐山上的东西南北,来往游览了十多天,从不同的方向游庐山,赏庐山,不辞辛苦地攀登,细心地琢磨,体会,这才捕捉到了"庐山真面目".

  于是,诗人在西林寺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题壁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过庐山的朋友都知道,庐山奇峰林立,各有风姿;千岩万谷,俏丽多变;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置身山中,视野被峰峦所挡,见到的只是庐山局部.如果要想看到它的整个儿面貌,只有站在庐山之外,综观全局才行.人生又何尝不是

  所以诗人笔下是具体的,特定的,真实的庐山形象,但同时又从中捕捉到了抽象的,一般的,无限的人生哲理.

  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故事告诉我们:写作,需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因为生活是习作之源,习作中当然要有所反映.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象细心揣摩,体其情,悟其理,从而使其变成自己的"胸中之竹".在表达时,就不仅仅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是在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积累.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奥数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