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接受模仿为发现创造:使课堂学习成为创造过程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4-11 08:13:49
接受模仿式学习不要求学生独立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新学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结合起来,并储存在认知结构中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而言省时省力,往往暂时的效率也比较高,因此成为大多数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特别是高中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普遍较大时,更是如此。然而,由于这种学习方式过于被动,不能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在这种情况下,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创设各种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对已知知识的分析和拓展中,发现“新知”、创造“规律”,学会改题编题,甚至学会运用学科规律编写练习,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过程,就显得弥足珍贵。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要接受的知识(其实质是人类通过创造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新”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对科学概念和知识形成过程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概念形成的规律,并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自己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最终形成对概念的完整认识。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开展创造学习,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善于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课堂教学中,实践可以看作是开展实验或对熟悉的事物、知识、信息的再现过程,认识可以看作是对其进行处理、加工并形成结论的过程。结论正确与否,应该由学生再实践来进行判断,进而根据结果进行再处理、再加工,形成比较正确的新认识——再认识……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必然有利于学生科学认知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善于运用特殊现象与普遍规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特殊现象中总结普遍规律,从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并把普遍规律运用到其他类似现象中,用必然规律解释类似的偶然现象,进而在归纳和总结中不断予以完善。
善于运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让学生在“再实践”中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和想法,进而发现真理,纠正错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观,也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同时也会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劳动”的成果,加深对真理的再认识。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