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教育新闻 > 正文

劳动教育,事关全面发展的大计(2)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1-20 16:33:34

智能内容


  但是,街道、社区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职责不清晰,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强,参与率不高。问卷调查显示,在社区劳动方面,57.3%的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8%的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

  在开展社区劳动过程中,社区与学校、家庭的沟通联系机制还不够顺畅,未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评价流于形式。学校仅以盖章作为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依据;很多家长对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盖章,有的甚至没有参加活动也要求盖章。社区存在组织活动难的现状,孩子假期参加活动,与课外补习班、外出旅游、探亲等时间发生冲突,参加人员无法保证。在调研中发现,多数社区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人数与在社区登记居住的青少年数量之间有较大差距,青少年劳动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仅有15%左右。

  ——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普遍弱化

  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弱化,家长对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责任认识不足,没有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培养者。关于家长对孩子劳动状态的评价,在“孩子做家务劳动的能力”方面,多数家长认为“能力很强”(19.5%)或有一定能力(56.6%)。在“孩子做家务劳动的机会”方面,多数家长认为“机会很多”(16.6%)或比较多(57.9%)。在“孩子自身对于做家务的态度”上,15.9%的家长认为“喜欢”,14.2%的认为“主动”,而大部分家长选择了中立或者负面评价。

  开展劳动教育,家长的责任不可或缺。当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自身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家务劳动主要由老人或小时工完成,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身教榜样。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鼓励孩子开展劳动教育的办法不多,方式简单,信心不足,基本技能的传授不到位。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还有待发挥,但在认识层面,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够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家务劳动意识的重要性,并对此给予支持。家长普遍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持有正向、积极的态度,认为劳动素养是孩子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3.统筹各方力量推进劳动教育“北京行动”

  管理果树、清扫园区、种植蔬菜、捡拾花生……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一周后,北京回民学校初二学生王佳程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意。2015年10月起,北京市教委启动初中学生学农教育实践活动,包括王佳程在内的多名初中生走出教室,自带铺盖,来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打水挑担、配餐做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锻炼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三年来,北京市累计参与市级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的初中生达5.5万人。

  调研中了解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注重在中小学科教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融入劳动教育。2015年7月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各区在课程开发的同时,积极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本地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调研组认为,必须坚持“劳动教育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思想,以“补短板”和“下先手棋”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劳动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目的,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事关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贯彻落实,事关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本质和特点,事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列入重点工作,做到真研究、真重视、真保障。

  要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权威性、政治性和法治力度,提升政策文件的层级。建议尽快制定和发布推动北京大中小学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建设好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提供坚强保障。

  ——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形成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进一步认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这样才能培养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需要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

  努力形成大中小一体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家庭劳动清单,小学、初高中开设劳动课(含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等),并与生涯规划课程结合,注意与职业教育的对接,使劳动教育能够人人、处处、时时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