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40年情境教育创新之路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1-01 15:04:09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吹进了校园,让我翻开了情境教育创新的第一页。没想到,这一个主题,从40岁做到80岁,整整花了40年的时间,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
时代催人奋进,勇当改革的弄潮儿
1978年秋季开学,我向当时的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周琪提出从一年级教起,不走轻车熟路,弄清小学语文的来龙去脉,周校长非常支持我。开学一个多月,我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压力变成了改革的动力。
不到一个月,市教育局派人通知我,要我去南京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成立大会”,还特别叮嘱我“携带论文”。坦白说,我虽然发表过一些文章,但论文却从来没有写过。“陌生”给我带来“畏惧”,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苦恼中我联想到不久前在《光明日报》上读到的上海师范大学“三女将”关于“发展智力”的报道,新鲜的主题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想,“智力发展,不就是我特别重视的把孩子教聪明吗”?于是,我借来《儿童心理学》,那是一本薄薄的书,我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曾经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现在教一年级语文的感受,苦思冥想,花了一个多月,前后写了5稿,终于完成了论文,题目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智力”。
我心里沉甸甸地去南京参加会议。没想到,开会前一位处长通知我,要我在大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我诚惶诚恐。这是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张焕庭在预备会上推荐的,他指出这篇“关于智力发展的论文到目前还是第一篇”。我颤颤巍巍地走上主席台,发言竟然反响热烈,休息时许多领导专家都围拢过来祝贺我、鼓励我。南京市文教卫主任朱刚又请我到南京大会堂给全市教师介绍,结果很受南京老师们的欢迎。消息很快传出,我途经上海回南通,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又请我去讲。接着《江苏教育》杂志分上下两期全文发表,论文又吸引了不少读者。
几个月后,我遇到中学的外语老师蒋兆一先生。蒋老师对我说:“你的论文中介绍的训练语言的方法,我们外语教学也好用。”蒋老师还告诉我:“外语学科里有一种‘情景教学’方法,你可以试试。”他让我看这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我迫不及待第二天便到教师进修学校借来这本杂志认真读起来,还联系斯大林语言学里阐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跃跃欲试地积极进行初步移植。
1980年暑假,我又接到去辽宁大连参加“全国小语会成立大会”的通知,又要携带论文。我把新的认识写成新的论文,题目是“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没想到这篇论文获得一致好评。《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我,《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不久也发表了我的这篇论文。
改革开放是催人奋进的年代。短短两年时间就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正在召唤着我,我就像一名新战士听到令人振奋的军号,意气风发地大步前进,勇当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
发现教育现实的弊端,创新从这里起步
“创新”这个具有时代气息、充满生命力的词语,显示着高远的目标,唤醒人们蕴藏的潜在智慧。我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不可忽略的课题。
创新需要智慧,还需要责任心把意愿衍化成行动,这就决定了创新者需要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劳动。
学龄初期是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应该促进儿童语言的早期发展。我深思熟虑,提出小学作文“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新观点。这时,我从外语教学中的“情景”联想到古诗里经常提到的“意境”。于是,我常常独自一人去实地优选意想中的观察客体。学校周围的田野上、田埂上、小河边、树丛里都有我的身影,为了看日出,我半夜孤身一人,黎明前站在北濠桥上等待朝阳升起……精心优选情境设计方案,安排好观察程序,考虑好启发性的导语,我带着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世界竟如此美丽、神秘。我觉得,我仿佛把孩子带进了“天赐的智库”。儿童观察周围世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孩子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就这样,我把观察与儿童语言发展结合起来,把观察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先后开发了形式新颖、让孩子乐于表达的“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童话作文”。孩子们自己也没想到,上二年级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班上33位小作者创作的《小学生观察日记》。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效果告诉我,课堂必须与周围世界连接,才能做到“辞以情发”。历来让多少孩子苦恼的作文,对实验班的孩子来说却成了一种快乐。
两年多的辛勤浇灌,我终于获得了创新成功的第一个甜果子:小学作文迈开创新的第一步,“提早起步,提高起点”成为现实,课堂符号学习与生活连接起来。
南京师范大学资深学者鲁洁教授评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使符号的认知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解决的是一个难题。”
令我难忘的是1980年春天,上海著名教授、特级教师20余人专程到我校,提出要听我的课。研究决定,让我用两天半时间开5节课。上海的专家不仅看到了我们实验班二年级孩子上的口头作文课,还看到了二年级学生书面作文的评讲课,以及阅读教学用3课时展示《小白花》一课教学的全过程。这5节课,上海专家出乎意料地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印象极好。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上海的专家,并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获得不少学术界的新信息,这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把我带进了学术的前沿。
新华社记者获悉上海专家组团造访,于是赶到我们学校进行了3天采访,还亲自测试我们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结果证明二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写得还好,也证明了作文教学“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成功。不久,《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记者都采访了我,情境教学一下子走向了全国。记者对教育改革的敏锐观察,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鼓手,积极支持改革者,发扬改革的精神,让我十分振奋。当然,这对我的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脚踏实地继续前行,“学、思、行、著”攀上新台阶
创新之路是漫长的,绝非轻而易举。创新讲究的是一个“新”,是前无仅有的。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我一直渴求新知,抓紧学习,努力去“创”。
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继续前行,总会走出新路。于是,我向自己提出“学”“思”“行”“著”创新的4条方略。
学习“系统论”时,我领悟到“结构决定效率”这个重要的带有哲学意味的要则,联想到“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于是我明白了,传统教学效率为什么低,那是因为当时的教学内容是直线的序列、单一的结构。我提出“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起步”,让语文教学三大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相互推动。结构的优化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到了中高年级,我又提出“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系统进行了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
于是,我收获了创新成功的第二个甜果子:运用系统论的科学原理,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我自己心中有一种紧迫感。教学现场,孩子们许多精彩发言都让我感受到他们鲜活的创造性。
这让我联想到3年前在研读“学习科学”时,书中论及儿童学习有3个特点:一是学习知识的复杂性,二是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三是学习系统的开放性。至于“儿童的创造性”则未提及。所以我勇敢地提出第四点:学习催发儿童潜能的不易性,提出“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填补了学习科学研究儿童创造性这一空白。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