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正文
2018-07-03 10:58:12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教案设计 凉州词
预设:
(1)黄河:雄伟壮观 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黄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
学生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城、山)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欢借景来——抒情。那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
(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醒学生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预设:
羌笛:文中的注释里就有,同学们,注释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学生说)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