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教育新闻 > 正文

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8-06-28 08:21:31

智能内容

  近日,上海育才初中校长马玉文在微信公众号“教师博雅”发表的《未来学校的四大洞察》一文中谈了对未来学校的看法:

  一是“不设围墙”。学校领导者要推倒心墙,开门办学,主动拥抱时代,倾听世界,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干什么。未来的学校教育需要顺应时代,以更先进的理念,更灵活的姿态,更个性的文化,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到位的支持、更贴心的服务,而不要划线、列框、预设禁区。善于借力第三方智库进行开放式创新,做强战略主线,补足致命短板,为学校发展架设“智慧立交桥”。

  二是“智慧为先”。要有三种智慧:1.“理论智慧”,即站在时代前沿,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重构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管理学理论;2.“实践智慧”,做技术的主导、理念的主导、实践的主导,不要做技术的奴隶、理论的奴隶、实践的奴隶。3.“技术智慧”,指聪明、理性地利用信息时代的一切技术手段,有效发挥科学技术的正向价值,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智慧校园”,提高管理效能。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三是“个性为要”。未来学校需要确立教育战略,铸就办学个性,领导者需要综合考察时代潮流、地域文化、行业趋势、发展节点与领导个性等,明确三个“什么”,即分析环境,明确学校“可做”什么;分析资源,明确学校“能做”什么;分析愿景,明确学校“想做”什么——弄清楚了“可做”、“能做”和“想做”什么。

  四是“讲求品味”。“品味”与设施无关,与规模无关,与修饰无关,与夸耀无关。它看不见,摸不着,不显现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之上,也不炫耀于学校领导的报告之中,而是闪烁在广大师生的言行举止间,活跃在“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流淌在每一个“细节”的要素之中。它是“人”的生命能量的自然绽放。

  情报君注意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中小学校长,开始思考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发展。今年年初,上海多位知名校长、业界专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建校10周年庆典之际,共同探讨未来的学校教育。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未来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未来教育”课题时,首先要研究当下的现实问题。正因为未来教育是多元标准,只有多元标准才能产生多元课程,产生多元选择,产生多元人才,进而使每个人都能够扬长避短,实现人生价值。但反思当下,我们则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并非没有长处,而是现有标准无法容纳其长处,只能通过补短,来与他人的长处竞争。教育不可能通过9-12年时间,把每个人的所有素养都培养好,这才出现了“核心素养”一词,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反思: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基础教育中应该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就应该抓基础,基础是什么?或者说核心素养是什么?就是具有自我增值的东西,这意味着教师不是说得越多越好,学生也不是掌握得越多越好。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林敏说,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新要求,预示着未来学校需要随之实现新的变化与转型。“未来学校”的体制应该是以“众筹”方式实现的,需要人人协同参与。课程与师资将以“私人订制”和“跨界整合”为方向,充分建立在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之上。师资形态将以创新工场、工作室、项目团队等方式存在,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招办则扮演了“诊所”的角色,以“诊断室”和“采购服务”的方式,服务学生与家长。课程将由“教育服务公司”推出,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特点与特长,有着完全不同的课程表,感受到截然不同的课程内涵。而在学校管理与时空延展上,“未来学校”需要合作共享、多元交融的管理模式,以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作为办学优势,学校特点则是小众化且定位清晰的,需要聚焦固定人群,而不能面面俱到,万博体育app:的是以200-300人的小学校呈现,在这样的学校里,家长和师生高度融合,生活方式与教学方式高度融合,社区化趋势显著,“无围墙学校”成为常态。

  林敏校长认为“未来学校”将实现五大转型:从“高结构”转型为“低结构”,从“单科专门化”转型为“跨界、综合协同课程”,从“知识应用”转型为“想象创造”,从“单场景”转型为“多元时空切换”,从“传统的专业定位”转型为“创客心态”。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原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提出,无论未来教育怎样变,未来学校怎样变,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清教育的本源,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原点所在。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们要关注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学习,怎样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收获价值,进而主动面向未来。这就需要在课程中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融合,如果说在传统教育中,分科体现的是逻辑、抽象、辨证等间接经验,那么通过课程改革,相应增加的就应该是想象、质疑、批判等直接经验。只有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融合,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