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管理艺术(三)
来源:网络 2009-09-02 08:43:42

“无为”教育艺术的哲学基础“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无”与“有”,“主导”与“主体”各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
从哲学基础上来认识“无为”教育艺术,首先要正确认识“无”。
老子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显然,老子阐明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正如计算机技术二进制的“0”和“1”,是低电位和高电位,否定或肯定的寓意一样。
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如,无万博体育app:的限制,则有万博体育app:的自主……同出而异名。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怨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与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音乐家说,休止符比任何一个音符的含义都丰富,一首名曲要善于使用休止符。《国歌》的乐曲空半拍起,正是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有力的呼唤。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
以上所说,不仅是无中生有,甚至是无胜于有了。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课题组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与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
又如,“黑暗”一词,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觉。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许多,象“光明”、“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思维学家专门提出“意会思维”进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真正懂得了“无”、“有”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
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所以“无为”即是“道为”。道,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自然”才是真。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