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庄为什么会成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2)
来源:中华遗产 2009-06-24 06:03:46

三
至于黄伯韬为什么在部队整顿完成之后仍然没有及时西撤,还有不同的说法。据第七兵团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后来回忆,黄伯韬在碾庄召集各军军长开会,商讨继续西撤的方案,刘镇湘提出就地坚守,黄伯韬有些犹豫不定,就打电话向“剿总”司令刘峙请示,而刘峙让他自己决定。刘镇湘的六十四军是黄伯韬的主力,且在这次西撤中基本没受损失。对他的意见,黄伯韬考虑再三,最后同意了就地坚守的方案。
实际上,最终要第七兵团就地固守待援的决定是蒋介石主持的11月10日军事会议上做出的。当时,华野对黄伯韬兵团的包围并未最后完全形成。黄伯韬也明白“固守待援”的这个“援”是根本靠不住的。但此时,虽然并不情愿,但是由于西撤的延误,更由于无法抗拒的命令,最终,他和他的部队还是被钉在了碾庄。
此时的华野各路大军已不顾一切地全力向碾庄一带扑来。11月11日下午,华野第十三纵队攻占碾庄西面的曹八集,最终完成了对黄伯韬兵团的包围,这才让粟裕稍稍松了口气。
四
其实,粟裕也很不情愿在碾庄一带打这个歼灭战。因为,同原计划在新安镇一带打围歼战相比,这里要复杂很多。其一,黄伯韬的部队在碾庄一带过于集中,成了一个压缩体。华野几十万大军无法展开,更难以施展分割穿插的作战特长;其二,原先就估计徐州的国民党军会东援,作战计划把阻击线设定在京杭运河一线,依仗运河天堑,阻击条件十分优越。而此时,这条阻击线不得不设置在徐州以东,距离徐州很近,且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守,十分不适合阻击作战,因而不得不拿出大半兵力打援;其三,战场位置变化后,随着作战计划改变,不少部队的作战任务也相应发生变化,作战准备不够充分。此外,与原先不同的是,开战之前,黄伯韬兵团突然多了一个四十四军,一下子变成了五个军。粟裕虽身经百战,可面对如此众多之敌,也是第一次。
碾庄一带的战斗之艰苦与惨烈,是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一开始,华野许多部队都没有把黄伯韬兵团放在眼里,许多重武器还没有到位就匆忙开始了进攻。可几天打下来,收效不大,且造成很大的伤亡。同时,由于前几天忙于追击,一些辎重和粮食没有跟上来,部队粮弹紧缺,以至于一些指挥员对能否打下去产生了疑虑。
当然,最为焦虑的还应该是粟裕了,他在很早以前就“斗胆直陈”向中央提出应该在这一带打一场大仗,后又直接提出了打淮海战役的方案。中央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作了切实的部署。这种信任,对粟裕来讲无疑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压力。那些日子,他一连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眠。他调整攻击部署,调整指挥体系,提出了“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作战方针,各纵队也调整战法相互配合全力搏杀,终于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五
遮天蔽日的硝烟在碾庄一带整整弥漫了11天,双方数十万人马在南北长三公里,东西宽六公里的狭小区域里日夜厮杀,其惨烈程度十分罕见。11月22日晚,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全部被歼,邱清采和李弥的十几万东援大军也被华野的阻击部队死死堵在大许家以西。黄伯韬死了,死在了离碾庄不远的一片芦苇塘边。
为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27300多人的代价。其中,华野九纵一个纵队就伤亡了7000多人。
黄伯韬兵团是徐州“剿总”参战部队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兵团。它的被歼,使国民党军在这场大决战中开始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战后,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过,第7兵团的覆没,就已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
碾庄,就这样被第一次载入史册,历史选择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也选择了这样的战局。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