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08 19:07:03 下载试卷 标签:语文 语文教材 教师 高中生活 启蒙教育
学科名称:语文
教材版别: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
适应对象:三年级学生
案例片段
一、紧扣“放”字,导入新课。
1、从“了解陶行知”入手,揭示并板书课题。
2、抓住“放”字,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片段实录】
老师:同学们,陶行知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直以“生活教育”而享誉中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他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老师: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在课题“放”字下面打个一个重重的“?”)
【我的思考】
这是本次授课的主问题!我们一直希望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避免细枝末节的紧抓不舍而耽误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由此,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所提的问题太碎、太繁呢?我们是不是能够从整体上抓住文本让学生进行感知呢?
二、初抓“放”字,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初步回答“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2)师生紧扣“放”字,探讨“放飞蜻蜓”的原因。
【片段实录】
老师:通过我们的第一次朗读课文,你知道“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吗?
学生1: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所以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老师: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
学生3:因为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4:我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再现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对“蜻蜓是人类的朋友”这一看法有具体的认识呢?
投影出示:
陶行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
翠贞(想了一下):吃虫子。
男孩:吃露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行知: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孩子们点点头。
在分学习小组练习的基础上,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在汇报中让全班同学对“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有初步的认识。
老师:这一场对话,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三、再抓“放”字,熟读课文。
(1)抓住“放”字,再读课文,深度解读,全面回答“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2)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对“放飞蜻蜓”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
【片段实录】
老师: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认真读课文七至十小节,看看你对“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有没有新的认识?
生1、2、3、4分别朗读课文的七至十小节。
老师:在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
生5: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
生6: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老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还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有哪些了解吗?让我们一起来补一补文中的“……”。
学生汇报。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当那一群孩子们听陶行知详详细细地讲了这么多蜻蜓身体结构方面的知识,他们会对蜻蜓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或者说他们会在对蜻蜓的情感上起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8 :他们更加了解蜻蜓了!
老师:仅仅是了解吗?
生9:他们会更加喜欢上蜻蜓!
生10:他们会更加爱上蜻蜓!
生11:他们会更加心甘情愿地放飞蜻蜓!
生12:因为蜻蜓也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它、保护它!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因为对陶行知的话更理解、……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请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孩子们为什么会放飞蜻蜓?
老师:读课题——放飞蜻蜓。于是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我的思考】
从表面上看,这一设计可能有些牵强附会,但实际的效果肯定不是这样!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对一个人、对一种物的情感往往是随着对其了解的深入而增加!我想文中的孩子们对蜻蜓也应该是这样!当他们深入地了解了蜻蜓的尾巴、眼睛等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之后,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蜻蜓的!当他们在情感上进一步接受蜻蜓后,“放飞蜻蜓”就成了非常自然而必须这样做的一件事了!
四、感悟“放”字,品读课文。
(1)师生共同回顾“放飞蜻蜓”这一过程,直面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2)通过品读课文,准确理解陶行知与孩子们“放”蜻蜓的关系。
【片段实录】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让我们一起默读全文,圈圈画画,你认为陶行知是位怎样的人?从书中找出自己的理由!
生1:我从文中“慈爱地抚摸着”这一词语中,看出陶行知虽然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却非常平易近人、平等待人。
生2:从文中陶行知滔滔不绝的介绍中,我知道了陶行知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家。
生3:我从文中陶行知对一群孩子耐心地教育、讲解中,我知道了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生4:我从文中陶行知对蜻蜓那小心的动作中,看出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教育家。
生5:从整个放飞蜻蜓的过程中,我认为陶行知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知道如何把孩子们的认识引到正确的路途上来。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正是因为经过陶行知循循善诱的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了__________________,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边说,同学边答)同学们,现在你对“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这一问题的答案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呢?看来是陶行知不愧是一位教育家,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你明白了吗?读课题。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读课题——放飞蜻蜓!
【我的思考】
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既对陶行知这个人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在枯燥的介绍中,也不是简单的概括中,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感悟。只有对陶行知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到是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有了孩子最后“放飞蜻蜓”的举动。
五、拓展“放”字,培育情怀。
在师生共同的关注之中,由“放”字展开,培育学生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情怀。
【片段实录】
老师: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伤害有益动物的行为?你们能为大家举一些例子吗?
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为大家列举了诸如捕捉蜻蛙等伤害有益动物的例子。
老师: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有效地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学生谈到了通过劝阻、写篇报道、设计标语等方式方法制止此类现实的屡屡发生。
老师:那就让我们利用实践活动的机会来践行自己的“放飞蜻蜒”的情怀吧!读课题——放飞蜻蜓!
【我的思考】
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我们既有情感上的考虑,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动物充满人性关怀,但我们更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一些富有“语文味”的渠道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的问题,并最终培育学生终身“放飞蜻蜓”的情怀。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