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2009-06-08 16:48:39 下载试卷 标签:课件 学习方法 教师 自我介绍 填报指导
教 学 环 节
|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
修 改 栏
|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三、初步感悟课文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增添(3)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请你来做小生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蜻蜓。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那么是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
4、板书:捉 放?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增添6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1、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2、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3、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
4、总结课文。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陶”、“慈”。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3、拓展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这些问题由学生来质疑。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交流时补充理解词义:七嘴八舌孑孓、一撅一撅
补充总结课文: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
放
讲
|
教学后记:
|
教 学 环 节
|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
修 改 栏
|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二、交流资料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四、布置作业
|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商量” 。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增添C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3、 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增添4
把对蜻蜓的了解讲给别人听。
|
指导: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补充: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理解词语:“慈爱”: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思考: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蜻蜓
讲蜻蜓
放蜻蜓
|
教学后记:
小学生喜爱动物这是他们的天性,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蜻蜓的资料,课上我让他们根据书上内容和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指图给大家进行介绍,然后带领学生读自己介绍在书上有的内容。讲台上的学生为了抓住难得做生物小老师的机会,自己忙得不意乐呼,而台下的学生则津津有味的聆听着。看着图学生了解了蜻蜓的全身,看到蜻蜓的大复眼时都惊叹不已。看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